App下载 微信公众号

行为艺术:艺术最后的尊严

作者【吾非言】/ 发布于2023-8-30/ 2023-8-30更新/ 406次浏览
2023 8/30 10:39

文/钱江晚报

行为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就挑战着人们对艺术与伦理的看法。改变既定的思维习惯,质疑并不断冲破社会规范与道德边界似乎是行为艺术最主要的目的。与其他艺术方式相比,行为艺术家通过“有思维的行动”展开一场与艺术的“肉搏”。

图片描述

2002年冬天798苍鑫工作室,我看到了苍鑫《身份互换》行为作品的图片,比起《舔》我更喜欢这个。他说这些图片每张都可以卖到两千美金,对当时国内的行为艺术家来说就很不错了。

就在几年前,东村艺术家集体做《为无名山增高一米》的时候,就连分摊到每个人身上200元的材料费苍鑫也是问朋友借的……我问苍鑫是什么方法可以让一个根本不认识的年轻女人相信他是做艺术并愿意为此脱衣服,他瞪大眼睛说,这很复杂,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成功……

图片描述

2000年,从美国回国不久的葛鹏仁先生在中央美院搞了一期实验艺术研修班,我的哈师大的同学姜国哲参加了这个班,那时我在天津美术学院读研究生,一有机会就跑过去蹭课。活动结束,在校尉胡同老美院画廊的结业展览上,一个同学因为作品的缘故与美术馆工作人员发生了冲突,大家撕扯起来,最后几个保安包围了那位同学和他的作品(一个用猪皮包裹的飞机),许多人过来拍照。我被这个突发事件弄得一头雾水,老姜大笑着跟我说:“哥们儿本来做个装置,最后弄成行为了。”这是我第一次看“行为艺术”的现场。

虽然这不是一个以行为为目的的艺术,偶发的“意外”却给作品增加了新的语境,最终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艺术是一种思维方式,行为艺术家相信在感知存在和生命意义的问题上,人的身体和有思维行动无疑是最直接和最有力量的媒介。

图片描述

行为艺术家认为身体即是艺术,行动的身体是思维的延伸。2010年上海美术馆收藏了张洹的大型装置作品《创世纪》,对中国当代艺术以及张洹本人都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时刻。

张洹当年因为《12平方米》作品被抓,残酷的生存境遇、身份与信仰、意志力与宗教寓意都可以从这个作品得到解释,而打动我的却是作品简单的生动和他的勇气。

图片描述

就在张洹完成“厕所”行为的第二年,东村十个艺术家跑到北京西郊的一座山上完成了迄今为止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最重要的行为艺术作品——《为无名山增高一米》。十个艺术家裸体叠加试图给那座不知名的山头增高,无论是“天人合一”还是“人定胜天”都充满了唐·吉诃德式的徒劳和悲壮,理想与现实之间永远解决不了的难题。

今天看起来,此作品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标志性作品,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结束了文革的浩劫和经过改革浪潮的洗礼,九十年代的艺术家迎来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与爆发,激情、躁动、大背景下的小人物、自由精神和民主意识、历史责任与个人命运、人文精神与商业诱惑、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无奈,统统混杂在一起。

“东村之裸”从一群青年人荒诞的英雄主义集体形象出发最终走向了不可名状的社会与哲学思考。

图片描述

好的作品会一直在生长,随着时代的变迁被赋予不同的意义。1999年,在48届威尼斯双年展上,《为无名山增高一米》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但更轰动的是艺术家蔡国强的作品《威尼斯——收租院》,不但夺得了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国际大奖,同时因为“抄袭事件”被告上了法庭,这一事件引发了有关当代艺术中“借用”方式的讨论。

被重新“复制”的《收租院》具有全新的文化概念,作品在展览结束时也随即消失,不再具有经典和永恒的时间意义。而蔡国强将制作过程视为作品本身的观念性更像是某种寓意性的行为,只不过这一次的行为是一次缜密的思维活动,并没有出现艺术家的身体。

图片描述

同样不出现身体的行为艺术还有张大力,一个在城市街道“宣扬暴力”的艺术家。1995年的一天,我在北京的公交车上看到远处胡同的白墙上被罐漆喷涂了一个巨大的光头形象,同车的几位大妈也看到了,她们用标准的“京骂”评价了那个“光头”。

我不认为张大力只是涂鸦艺术家,涂鸦只是他行为艺术的方式,每次涂鸦都在一分钟内完成,他说他必须快,一是防止被城管抓,更重要的是他要快点儿涂,不然那些城市的老街就拆光了。一个艺术家根本无法阻止现代化给城市带来的消亡与伤害,只有那些在拆迁废墟中残留的“光头”还在坚守这座正在消失的城市最后的阵地。

资本在用自己的面貌不断创造出新的世界,时间在错位,历史在消亡。后来张大力在“光头”旁边干脆写上AK47字样,这样会让原本无意义的光头显得更加暴力,可他也明白,在真正暴力的“高速发展”面前,艺术那点儿暴力最多也就是废墟上的一片涂鸦。

图片描述

使用暴力并非是行为艺术的专有,20世纪90年代流行的暴力美学在电影中被广泛的运用。暴力美学将暴力看做成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用被仪式感的暴力消解电影原本的叙事性并对现实进行批判,典型的戏谑化和黑色幽默的后现代手法。

暴力在行为艺术中的使用多半是“自虐”的方式,通过对身体的伤害,达到某种极端的感知体验,类似于禅修和武术中的“入定”,以此看清世界本来的样子,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照见”。

行为艺术中的“自虐”是以实现艺术目的为前提,艺术家并非在公众面前“耍酷比狠”,更不属于精神病和亚文化的范畴。

图片描述

2015年10月——2016年1月,波普艺术代表人物伊夫·克莱因的《坠入虚空》和《1960年11月27日星期天》在英国透纳当代美术馆展出。伊夫·克莱因被称作上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而1960年的《坠入虚空》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件行为艺术(Performance)作品。事实上克莱因并非如他所说的真的腾空落地,我们只是看到了一张“经过加工的照片”,他让摄影师去掉了保护网并发誓保守秘密……对图片的篡改和克莱因没有真正的“挺身而出”,让这件作品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意义,最讽刺的是克莱因说他为此还摔断了腿。

与克莱因的“相机技术”相比,阿布拉莫维奇确实是将自己身体至于极度危险的体验之中,身心的极限,人性的冷漠与丑恶都在她的《节奏》系列中得以实现。

1974年的《节奏0》,阿布在提前麻醉(不能说话,感觉不到疼痛但头脑清醒)之后把身体交给观众,在六个小时内任由观众摆布,从开始被触摸,到被剪破衣服,被小刀划破身体一直到有人拿枪指向她的头表演才被迫停止。阿布后来说她知道如果任由表演继续下去,她一定会死。这是一个相当残忍的作品,不仅仅是身体的伤害,真实的人性对心理的伤害才是最绝望的部分。

图片描述

同样“残忍”的还有何云昌 ,2008年他将自己的第八根肋骨从体内取出,从而完成了一个医学上并不必要的手术。最终他把取出的肋骨做成五个项圈取名《夜光》,分别送给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五个女人。如果传说中的梵高割下自己耳朵送给情人是一时冲动,何云昌取下一根肋骨更像是一种献祭,一种深刻的伤痛带来的宗教仪式和多重的社会思考。从这个意义上,“一根肋骨”又是一次温柔的伤痛。

图片描述

最“温柔”的行为艺术家应该是宋冬了,一个善于从生活日常中感受非日常的人。他与艺术家妻子尹秀珍合作的《筷道》,与母亲赵湘源五十多年保存下来的旧物组成的《物尽其用》都散发着浓浓的温情,宋冬把艺术做成了自然而温暖的生活体。而在他过往的《印水》、《哈气》这些作品中,在温柔谦和之下,一个酷酷的倔强和悲壮,一种宋冬式的仪式加隐喻,一个宋冬式的九十年代。2019年,在石家庄万营艺术空间,宋冬邀请我的学生参加他策划的《这不是足球》的集体行为表演。从此,这座城市有了宋冬的味道。

图片描述

一百年以来最难理解的行为艺术家当属博伊斯了。在1965年《如何向一只死兔子解释绘画》的行为表演中,他将蜂蜜涂在头上,脸上贴着金箔,向怀中的死兔子解释他的绘画……

2003年,我们邀请了一位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的教授来师大专门讲博伊斯,三天的讲学,台下座无虚席,但几乎都昏昏欲睡。恕我也不在这里解释博伊斯了,我只想用这样的方式向博伊斯表达迟到的歉意。

图片描述

从公共教育的角度,我希望向更多人解释并纠正公众对行为艺术的偏见与误读,但显而易见,这是一件复杂与困难的事情。

我只想说行为艺术不是不正经的怪胎、不是政治工具、不是商业表演、不是恶搞与性行为、不是单纯的自虐和暴力、不是一切亚文化的借口……与所有艺术方式一样,行为艺术有好有坏,好的行为艺术同样追求创造与智慧、同样珍惜生命与爱。

的确有些时候,行为艺术表现为理想主义表层下隐藏的悲观情绪,在那一刻,行为艺术是艺术家射向自己的最后一颗子弹。(作者系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油画系系主任、河北师范大学当代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阅读原文

感谢您使用伴职平台,如有侵权,请投诉删除!

全部评价

最新
查看更多评论 加载